目前分類:教學相長 (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開設畫室多年,最近卻開始回想自己在求學過程中的畫室經驗。高中唸的是美工科,在職校美術教育的課程中開始接觸以基礎或媒材等類別,將繪畫分科為素描、水彩、油畫、版畫課,如此的分科學習對我來說也開始某種手工藝式的技術訓練,然而在當時學校對「怎麼畫」的作業訓練似乎比「畫什麼」的思考體會來得重視,不過因為班導師許清景老師的引導下,除了職校式技藝訓練外,他也帶領了我認識了西方與臺灣本土的藝術家,尤其是日治時期的臺灣藝術家,有些畫家是班導大學時期的老師,經由他的介紹,我在課堂上認識廖繼春、楊三郎、李石樵等等本土畫家的創作,比起只能在畫冊上欣賞西方繪畫大師的印刷品,班導會帶著我們去忠孝東路上的畫廊直接看到本土畫家的作品,也由於老師的介紹與引導,我開始喜愛上述幾位臺灣本土畫家,尤其是李石樵先生,除了觀摩欣賞外,也嘗試著依循摹仿畫家的作品與創作方式。


杜老師畫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很多年沒有招收報考藝術科系的畫室考生,一方面因為畫室所教學的對象逐漸以社會人士進修與興趣休閒居多,另方面也因為對此種針對考試形制的繪畫教學,必須為了符合以「基礎」之名所要求手繪的訓練抱有些許的思慮。除了各校的單獨招生與甄試方式外,用繪畫形式的術科考試甄選後,大學究竟是要以何種藝術教育的概念來延續及培養如此方式所招收的學生?

杜老師畫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